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6:39:39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显微无间者,自象而观,则象为显,理为微,而象中有理,是无间也。
其所以如此,当然有外物的引诱,但是也要通过心的作用,不可不察。因此,形气之性虽然是个人的,但也是出于天理,是天然合理的,由形气之性而来的人心,当然也是合理的。
[63]《朱子语类》卷七十八。[58]又说:人心,私欲,故危殆。如果认为只要本心是善的,凡是从胸中流出,就都是好的,一任做将去而放弃修养,看起来很快活,实际上却会害事。问: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,抑气之为邪?曰:不专是气,是先有知觉之理,理未知觉,气聚成形,理与气合,便能知觉。藏之所以为藏,就在于藏经,而其中的光明则四通八达,无所不照。
但要知道忠、孝的道理,则需心的知觉作用。儒家并不否定虚体,虚是从心的功能上说,虚而无形,但是其中有实理。这是天人合一之理,吾之父母与天地父母同是一理。
理一作为普遍的价值法则,存在于特殊之中,同时又包含了特殊,样样都有,这正是从全体或整体的意义上说的。这一点与张载、二程等人是一致的。月映万川的比喻最容易被说成是神秘主义。这就是朱子的分体之说。
正如朱子本人所说:世间事,虽千头万绪,其实只一个道理,理一分殊之谓也。那么,全体的太极是不是超自然的呢?对具体存在的人、物而言,似乎有这样的意思,但是实际上,全体的太极只能在全体的宇宙自然界之中,或整体的宇宙自然界之中。
人人有一太极,物物有一太极。这样就解释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。因为朱子明明说太极本无此名[21],即不是用来指称某个实体的名词,极好至善也不是作为属性说明实体的,太极本身就是极好至善,故而称之为表德,这个表德就是表示极好、至善的,也就是表示太极的,其实,它就是太极本身。程颐进一步发展其中的思想,又提出仁体义用(与其兄程颢共同提出)的体用之说,将仁说成本体意义上的普遍原则,即理一,而将义说成作用、功能意义上的具体的实现原则,即分殊,用仁义兼举、体用一源之说解释二者的统一关系,既说明仁是普遍的,又说明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有差异性。
分殊之蔽,私胜而失仁。所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,完全是从概念的形式分析中推出来的。深夜里再次将弟子(陈淳及其岳丈李尧卿)召进卧室,讨论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关系问题,足以说明朱子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思考之勤,更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及难度。表德更是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一种状态,照朱子说,它有客观性,是公共的、普遍适用的,但它并不存在于某个地方,即不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超越的精神实体。
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人类划分为不同民族、国家和地区,这些不同民族、国家和地区,有文化上的差异,包括历史、民俗、信仰和制度等等。这一任务是由朱子完成的。
但是,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,甚至表现出异质性,这也是必须承认的。但是,朱子始终相信,人类有共同的人性,人类活动有共同的道理和规则,因为人类是一源的。
所谓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然总又只是一个理。[49]这所谓一物或一个物事,是从有机生命的整体特征而言的,也是从仁的无所不贯的普遍性而言的。天地之生万物,一个物里面便有一个天地之心。事亲中,自有个事亲底道理,事长中,自有个事长的道理,这事自有这个道理,那事自有那个道理,各理会得透,则万事各成万个道理,四面凑合来,便只是一个浑沦道理。无一个物似宙样长远,亘古亘今,往来不穷。如这众人,只是一个道理,有张三,有李四,李四不可为张三,张三不可为李四。
万殊便是这个一本,一本便是那万殊。但是第一,它不能说明异用的具体特点。
[23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四。月映万川的比喻,能够生动地说明理一与分殊的关系。
一方面,人是自然界中最特殊的一部分,只有人才能实现自然界的根本法则而创造价值,这是自然界赋予人的伟大使命。其分析,既不是纯粹的逻辑概念分析,也不单纯是经验事实的分析,而是在经验事实与概念之间保持不离不杂的关系(不离是从存在上说,不杂是从概念上说,二者又是不能分开的)。
不过,这个仁,就不仅仅是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上的仁,而是具有超伦理超道德的意义。但分立虽不同,却又不能脱离仁这一普遍本质,因此,行义时必须推到仁,以仁为本,这样便能防止私胜之蔽。只有承认并尊重事物的差别性,在差别中体会一贯的道理,才能使仁落到实处,而避免儱侗之病。分殊之所以重要,就在于它既是理一的有机组成部分,而又各自具有理一的全部信息。
第二是月映万川的比喻不能完全说明理一与分殊的真实关系。[33]就是说,万物各具之太极,是那同一个太极,但是,在不同的事物中便有不同的表现,这就是一理而异用[34]。
这里有两个问题最容易引起争论,也容易发生歧解。看起来人的地位提高了,但是从根本上说,这样的生命是无根的,他的独立性、创造性是游离的。
关于前一个问题,朱子有明确的回答。如果将生命整体中的任何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,便丧失其生命价值。
但是,在解释这一学说的时候,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,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既要把握朱子的话语系统,又要做出新的解释。前面说过,朱子所说的太极,并不是实体,只是极好至善的表德。现在要问:太极是不是实体?由于我们常常习惯于用西方哲学的实体概念解释中国哲学,因此很容易将太极说成是精神实体或柏拉图式的最高理念,即独立存在的超时空的宇宙本体。另一方面,人的一切社会活动,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。
忠与恕是体用关系,而体用一物,如同本根与枝叶的关系。总之,承认事物的差异性,是理一分殊说的最重要的内容,而承认差异之中又有共同规则,则是理一分殊说的终极诉求。
而朱子的学说则认为,万物中的太极是真实的,不是影子,是真体,不是摹本。在生命创造的过程中存在与价值得到了统一,人与自然得到了统一,一理与万物(万理)得到了统一。
如果人物皆能实现其性(理),就是浑然一体的和谐境界。他认为,《中庸》这部著作开首的天命之谓性,就是讲一理,后面的论述,则是讲万事,但万事都是从一理而来,最后又合为一理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kuq7i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